新疆某细粉砂油藏防膨抑砂体系室内试验研究(3)

来源:油田化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2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由表6可以看出,随着砂粒粒径的减小,出砂量会逐渐增大,其对应临界出砂量逐渐减小,当砂粒目数为60~80目和80~100目时,对应临界流速为3 000 mL/h;当

由表6可以看出,随着砂粒粒径的减小,出砂量会逐渐增大,其对应临界出砂量逐渐减小,当砂粒目数为60~80目和80~100目时,对应临界流速为3 000 mL/h;当砂粒目数为100~120时,对应临界流速仅为600 mL/h,而且出砂量呈线性逐渐递减,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填砂管端口出砂导致的,说明仅用相同目数粉细砂制成的填砂管进行冲砂试验不足以证明BY-53对粉细砂的适应性,因此有必要模拟油田粉细砂条件进行含黏土的混砂冲砂实验。不同目数填砂管渗透率保留率见表7。BY-53对目数粒不同的砂渗透率保留率也大不相同;随着砂粒粒径的减小,渗透率保留率逐渐减小。这是因为聚合物分子具有长链结构,吸附在砂粒表面,且长链结构相互缠绕形成网状结构,使小沙粒变成大沙团,从而不易出砂;同时由于砂粒粒径越小,体表面积越大,被更多的长链聚合物充填,所以渗透率变小。

表7不同目数填砂管渗透率保留率实验数据目数孔隙度/mL原始渗透率/μm2注入BY-53后的渗透率/μm2渗透率保留率/%40~60目~80目~100目~120目

2.3BY-53对地层砂冲砂试验

单一粒径粉细砂填砂管冲砂试验不足以证明BY-53防膨抑砂效果,因此,加入黏土后的清水与BY-53的冲砂进行对比试验;为了混砂试验能更准确的模拟该油田地层砂,对200 g油田出砂样进行筛滤,分析结果见表8。

表8油田出砂砂样数据目数/目砂粒粒径/mm砂量/g占比/%40~600.43~~800.25~~1000.18~~1200.15~~1400.125~

由表8可知,油田出砂砂样中40~60目和80~100目砂粒占比为69.2%,即粒径在0.15~0.18 mm左右的砂粒量最多。

在室内进行混砂冲砂试验,40~60目与80~100目混砂质量比为1∶1,黏土含量为8%。试验数据见表9。

表9混砂80~100目后的清水与BY-53体系冲砂试验排量/(mL·h-1)现场流速/(m3·d-1)清水冲砂压力/MPa出砂量/gBY-53压力/MPa出砂量/无砂0.35无砂.无砂1 .无砂1 .无砂2 .无砂3 无砂3 .无砂4 .无砂4 .无砂

由表9可以看出,在黏土混砂试验粉细砂目数为80~100目砂粒中,加入黏土的BY-53填砂管出砂量大量减少,当流量达到了4 800 mL/h,仍然未出砂。分析认为防膨抑砂剂吸附在黏土和砂粒表面,一方面抑制黏土膨胀减少出砂;另一方面将黏土和细粉砂粒黏附在一起,成较大的个体,砂粒流动困难,起到抑砂作用。聚合物对砂粒与黏土的黏附作用,使渗透率发生了改变,渗透率保留率降为78.9%。

为进一步验证BY-53对粉细砂抑砂效果,混砂40~60目与100~120目的质量比为1∶1,黏土含量为8%,进行混砂冲砂试验。试验数据见表10。

表~120目混砂后的清水冲砂试验排量/(mL·h-1)现场流速/(m3·d-1)清水冲砂压力/MPa出砂量/gBY-53压力/MPa出砂量/无砂.无砂1 .无砂1 .无砂2 .无砂3 无砂3 .无砂4 . 无砂4 . 无砂

通过表10可见,BY-53对100~120目细粉砂岩混砂的抑砂效果较好,当排量达4 800 mL/h时,仍未出砂,但渗透率保留率减小到了70.8%,该油田抑砂剂渗透率保留率必须大于75%,所以BY-53未能满足该油田目数为100~120目,即粒径为0.125 mm防砂的需求,在未来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提高和研究。

3结论

1)研制优选出了复配型防膨抑砂体系BY-53(0.5%BSA-101+0.3%有机阳离子聚合物),黏土防膨率可达83.82%,静态吸附量为0.264 mg/g;在40~60目动态冲砂实验中,当排量为4 800 mL/h时,动态抑砂率可达85.42%。

2)通过BY-53抑砂体系适应性分析,体系可适用在温度低于70 ℃、矿化度小于3×104mg/L的地层条件下,与该油田储层流体具有良好的配伍性。

3)在80~100目(0.17 mm~0.15 mm)黏土混砂冲砂实验中,在排量为4 800 mL/h条件下,仍未出砂,渗透率保留率达78.9%,可有效满足该油田粒度中值0.17 mm粉细砂和渗透率保留率大于75%的抑砂要求。

[1] 陈慧卿, 束华东, 刘力福,等. 春光油田化学辅助抑砂剂研究[J].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, 2016, 4(3):15-19.

[2] 刘音, 曹骕骕, 贾培娟,等. 油田开发用防膨抑砂剂技术[J]. 石油化工应用, 2013, 32(12):1-4.

[3] 孔柏玲, 张红春. 淀粉-碘化镉方法测量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研究[J]. 油田化学, 1997, 14(1):73-76.

[4] SCOGGINS M W, MILLER J W. Determination of water soluble polymers containing primary amide grops using the Stach-Triiodide method[J].SocPetrolEngJ, 1979, 19(3):151-154.

[5] 孔柏岭, 罗九明. 高温油藏条件下聚丙烯酰胺水解反应研究[J]. 石油勘探与开发, 1998, 25(6):67-70.

[6] DUK J J, WON S S, YOUNG H K. Effect of polyamine flocculant types on dye wastewater treatment[J].Separ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, 2003, 38(3):661- 678.

文章来源:《油田化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ythxzzs.cn/qikandaodu/2020/1228/350.html



上一篇:油田增产措施中堵水调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
下一篇:油田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

油田化学投稿 | 油田化学编辑部| 油田化学版面费 | 油田化学论文发表 | 油田化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油田化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